找到相关内容2336篇,用时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

    ,如改为“缘觉智”,似更易懂,盖此智明白如是因、如是果之智,有现成的缘觉一词可用;第三智sammasana nana有“遍知智”者,嫌义过广,此智悟无常、苦、无我三法印,即名“三法印智”(或法印智)当既简且明;第四智 udayabbaya nana有“生灭智”或“生灭随观智”,似应译成“恒生恒灭智”,强调生灭之恒时当更符本意;第六智bhaya nana有“怖畏正智”或“怖畏现起智”,兹改...

    马玛哈希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10640105.html
  • 斌宗法师:我人生死之由来

    为名;初投胎时,形体未全,五官未具,不便称身,故单称色。此婴胎初凝,还没有完成六根的一个阶段(人,生在胎内,生育之次第分为五位;第一七日名羯罗蓝位,又云歌罗逻,凝滑,或云杂秽——父母之精血,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。第二七日,頞部昙位,疱,经过二七日的渐渐增长而成为疮疱之形。第三七日名闭尸位,软肉,经三七日渐成软肉之质。第四七日名为羯南位,坚肉,经四七...

    斌宗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33242925.html
  •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

    )亦将玄奘所之《般若心经》译成英文出版。另有将梵文以汉字音译者,称《唐梵翻对字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,与玄奘本相当,系史坦因发现于敦煌石窟者,佛教学术之重要资料。本经之注疏本极多,较重要者有《般若...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帝揭帝,般罗揭帝,般罗僧揭帝,菩提萨婆诃[27]  本经释文  注 释:  [1]观自在菩萨:旧“观世音菩萨”。即闻众生悲苦之音而进行拔济。此处译观自在菩萨,即是说以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94412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的起源与发展(七)

    Sthiramati造,关于二者是否一,学界并未有一致的说法)。真谛所的大部分瑜伽唯识学典籍,却带有极其浓郁的如来藏说,其相关论典有:《佛性论》、《摄大乘论释论》、《十八空论》、《三无性论》、《显识论...。《大乘入楞伽经》卷二:“譬如巨海浪,斯由猛风起,洪波鼓溟壑,无有断绝时,藏识海常住,境界风所动,种种诸识浪,腾跃而转生。”《大正藏》册16,页594下。又,《入楞伽经》卷二:“譬如巨海浪,斯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244137.html
  • 汉传佛教与东方文化

    唐以后多零星译述。北宋有国家的译经院,出佛经有限,约在五百卷左右,多出的佛教典籍的补充,也有些零星短经,在社会上影响不大。这时佛教在印度遭到政治变故,源头衰竭,可供介绍的原始资料当然越来越少,...无为也。”[2] 早期“涅槃”“无为”,用老子的“守雌”、“抱一”解释佛教的“守一”,把佛教所谓神通理解神仙的变化飞升,还有把“地狱”“泰山”的。  越过介绍时期,进入融合时期。这时大部分...

    任继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1847160.html
  • 佛本生经传——一部被忽视的经典巨著

    经传》由547个本生故事组成,全部汉语足有200万言。本文仅就佛本生的学术价值发表一些浅薄的看法,有不足之处,欢迎指正。  一、佛本生的佛学价值  本生是三藏经典中的通俗读物,是普通信众的“佛经”。...故事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,自佛音于公元5世纪将僧伽罗语本生巴利语这一佛国通用语后,它很快便传布到世界各地,许多国家的文学,往往蒙其影响。  “佛本生”毕竟是一部佛教文学作品,所以受它影响最深...

    真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3247196.html
  • 佛教的戒律观

    ^timoks!asam!vara 。此梵语通常波罗提木叉律仪,或别解脱律仪。波罗提木叉译戒律之例,亦见于杂阿含经卷二十五。又分别功德论卷一(大二五.三二上):‘此戒律藏者亦如是,非沙弥、清信士女所可闻见,故曰律藏也。’其中,‘戒律藏’之原语Vinaya-pit!aka,然而,普通 vinaya 仅律。  由上例,可见戒律之原语并不一定。通常,戒之原语 s/i^la 或 si^la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580564960.html
  • 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基本五戒

    南传上座部佛教之基本五戒  一、离杀生学处  (Pà?àtipàtà verama??)  离杀生学处,有时也不杀生戒。也就是戒除杀生的学处。  生,巴利语pà?à,直译息生、有息者,即有呼吸...。以此判定的标准。(Pr.A.66, 179)  二、离不与取学处  (Adinnàdànà verama??)  离不与取学处,有时也不偷盗戒。也就是戒除偷盗的学处。  不与取,巴利语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0968781.html
  • 从《阿含经》谈如何亲近善知识

    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其它称呼吧。在《杂阿含》中有善男子、善丈夫、善知识等叫法;在《中阿含》中有真人的叫法,在《长阿含》中有善友、族姓子的叫法;在南传经典中,他们又把它善知识、善士、善男子、良家子等。...;宗亲相习近,通财善知识;自所修功德,后世善知识。”   第二,出世的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:  1.四沙门果:  ⑴须陀洹:旧入流,新预流,是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。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,...

    释慧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74239856.html
  • 唯识五义

    根源的是赖耶缘起。由识中种子化为对象客观存在,旧“识”(VIJNAPTI)与主体意识的识 (VIJNANA) 相混。 本文旨在正视此一分别,而申唯识五义之真义。 312页 一、唯识 唯识问题...对象便有很重要的位置。唯识家特别将之名为vijnapti----此字玄奘未能正视其价值,仍“识”,这就与代表主体意义的识(vijnana)相混。也许,玄奘 313页 从宇宙论观点,认为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34347079.html